欢迎访问廉政法治网网站!
 
主办单位 :《廉政》内参
中纪委机关刊点名批评基层四大乱象!
作者: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 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 阅读:401次 更新时间:2022-03-25

把基层当作“秀场”,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!

最新一期的《中国纪检监察》杂志,刊文批评了下基层调研、挂职、帮扶、指导工作中的乱象

文章披露,有些作秀式调研,去哪儿都有脚本,看到的往往都是一片莺歌燕舞。有的干部把调研现场当秀场,打几句官腔,摆几个造型,追求报纸上有名、电视中有影。

有的干部为了挂职鉴定“好看”,在短期内快速提升政绩,选择做一些“面子工程”充数,而一旦其返回原单位,这些“面子工程”就难以为继,反而成了基层的负担。

“干部像候鸟,常往家里跑;白天寻不见,晚上影难找;办事得赶早,晚了就白跑。”这类“候鸟干部”驻村不住村、“走读”上下班,隔三差五回机关溜达。还有的干部则是挂名不出力,一个月也见不到几回人影。

有的干部瞎指挥。基层“地皮”还没有踩熟,就盲目地开处方、出点子、定调子,大话、套话一箩筐,分析原因“一二三四”,解决问题“子丑寅卯”。

文章指出,要树立鲜明用人导向,多听听群众的评价,给真做事的干部以提升的机会,对走过场的干部不仅要及时召回,还要严肃问责。

全文如下。

“既要‘身入’基层,更要‘心到’基层,听真话、察真情,真研究问题、研究真问题”,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,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明确要求广大干部经常扑下身子、沉到一线。近年来,许多干部积极到基层广阔天地中经风雨、见世面、察民情,得到了锻炼,增长了才干,获益匪浅、终身受用。但也有一些干部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,出现“人在基层却浮在面上”等现象。

调查研究“来去匆匆,最后空空”,工作作风漂浮使然

坚持从实际出发,前提是深入实际、了解实际,这就要求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。但一些干部依然习惯到基层“匆匆来一趟,草草看一下”。

“几点几分到哪里、参观什么、听谁介绍、停留多长时间、几点几分离开前往下一个地方,都设定好了。”西部某县的一位基层干部表示,这种作秀式调研,去哪儿都有脚本,看到的往往都是一片莺歌燕舞。有的干部把调研现场当秀场,打几句官腔,摆几个造型,追求报纸上有名、电视中有影。还有的干部假模假式去基层晃一圈,抱一堆材料回来,最后还是闭门造车。一位乡镇干部提到,他时常会接到一些上级部门要求提供材料的任务,“尽量鲜活,有现场感”,方便这些部门在写调研报告的时候写出“已经到现场调研的感觉”。

盆景式调研,看什么只去“示范点”。有的选择调研地点“嫌贫爱富”,不愿意到问题和矛盾多的地方去,觉得那里“刁民”多,群众工作不好做,问题难解决,只愿去亮点多、曝光度高的点,中部某县有个“被调研明星乡”一年接待调研500多批次。还有的就算到地方也沉不到一线,只在冬暖夏凉的会议室听听记记,群众说什么,基层干部通常提前“打好招呼”对过词。一位参与过接待省级领导的基层干部透露,入选的群众往往是村“两委”干部、“有觉悟”的党员、“会说话”的致富能人和“不乱说话”的老实人,久而久之,部分人就成了“座谈会专业户”。

沿海一民企员工说自己所在企业几乎每天都有环保、安全方面的专家、领导来调研,每次都是转一圈,简单听听情况介绍就被带到酒店吃饭。这种蜻蜓点水式调研浮光掠影、走马观花,想当然做个样子,根本没把调研内容当回事。更有甚者把调研搞成了“打卡”,调研行程排得满满当当,到了现场也没心思细看,张口就是“我们时间有限,马上就要去下一个调研地点,请各位挑重要的汇报”。

“调研来了一拨又一拨,但往往是兴师动众来、稀里糊涂走。”还有一种有过程、无结果的烂尾式调研,让群众非常反感。一名基层干部说起,有位领导来村子调研,对群众反映的安装路灯问题,答应帮助协商解决,可是这位领导却忘了,3个月前他到这里调研时就有村民反映过这个问题。更有的回避矛盾绕道走,看到问题却不深挖原因,不研究措施,如有些地方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的调研是做了,污染却是照旧。

这些调研找不准问题、摸不清实情,不利于决策的谋划、制定和落实。基层干部抽出时间来疲于应付一拨又一拨的调研,不仅耗费大量精力,更影响服务群众的工作。

何以至此?

有的干部凭经验办事、拍脑袋决策,自认为熟悉本地区本部门情况,而且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,不需要亲力亲为搞调研,坐在办公室就可做决策。

有些干部囿于单位规定的调研任务被迫下基层,偷懒图省事、报喜不报忧,不愿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求,去调研只是借此彰显自己对基层有多关注。

更有些干部作风虚浮飘、担当劲不足,发现了问题也不愿正视现实、不敢讲真话、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
基层挂职“走走形式,甘当过客”,精致利己思想使然

随着中央、地方对新选拔任用干部基层工作经历的进一步重视,许多干部积极到基层接地气、办实事,不仅为干部队伍建设注入活力,也为地方发展增添动力。在肯定成绩的同时,个别挂职干部在心态上仍存在一定问题。

某干部吐槽:“有的人不把心思放在干事上,却对干部选拔任用的规定和条件权衡再三,有针对性地选择岗位‘补齐经历’,只等着挂职期满回原单位升职重用,完全是把挂职当跳板,把‘炼金’当‘镀金’。”这类干部下基层并非本意,希望获提拔才是最终目的。还有的干部为了挂职鉴定“好看”,在短期内快速提升政绩,选择做一些“面子工程”充数,而一旦其返回原单位,这些“面子工程”就难以为继,反而成了基层的负担。

有的干部存在“度假”心理,把外出挂职当作隐形“福利”,既不按时上班,又不认真履职,放松对自我的要求,把交流当“郊游”,形同“断线的风筝”。

还有的认为挂职就是去联络感情、积累人脉,成天热衷于跟当地干部打交道,搞小山头、小圈子,编织自己的“权力关系网”,为自己和熟人谋利益,而不愿意和老百姓打交道。

“挂职只是过程,原单位才是王道”,有一类干部将自己定位为挂职单位可有可无的“客人”,对于如何发挥作用不考虑,怎么参与管理不在乎,把做事当做客。另有一类干部存在“看客”心态,对基层存在的问题指指点点,却把自己排除在外。还有的干部心存无奈:“虽然到基层挂了职,但原单位三天两头以人手紧张为由叫我们回去,想为基层干事也有心无力。”

这样的挂职只有经历,没有磨砺,违背了干部锻炼交流的初衷,不仅挂职干部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提升,还严重浪费了行政资源,在基层干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。

把“挂职期”当成提拔“倒计时”,究其原因,是这些干部一心计较个人得失、盘算个人成长,不是想着从挂职单位学习到什么、为群众做些什么,而是想着能从这段经历中“捞”到什么,可以说是定位错误、精明算计。

一些“三门干部”则是畏难畏苦、“水土不服”,不了解基层工作的复杂性,不知道如何和群众打交道,坐在群众身边却走不进群众内心。

还有的基层出于对挂职人员不熟悉情况和短期性的顾虑,将挂职干部当作上级派来的“客人”高高挂起,只安排一些辅助性虚职,协管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,致使挂职干部有力使不上。

驻村帮扶“滥竽充数,不谋实事”,宗旨意识淡漠使然

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中央已明确建立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,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。当前,广大驻村干部把乡村振兴作为施展才华、实现理想的广阔舞台,但仍有少数干部没有融入角色、驻出应有的工作状态。

有首打油诗说得形象:“干部像候鸟,常往家里跑;白天寻不见,晚上影难找;办事得赶早,晚了就白跑。”这类“候鸟干部”驻村不住村、“走读”上下班,隔三差五回机关溜达。还有的干部则是挂名不出力,一个月也见不到几回人影,中部地区某村干部深有体会:“我们村的驻村干部一来,连狗都叫唤,因为不认识他,没把他当自己人。”

除了上述的“名到人不到”,有一种驻村是“人到心不到”。有的干部身在农村、心在城里,驻村一年半载还对村上情况两眼一抹黑,不知道村民们在想什么、期盼什么、需要什么帮助。有的到基层不过是换个地方坐,整天躲在办公室内,把时间花在电脑、表册、牌子、资料上,却不见进村入户。

还有一种表现是“说到做不到”。认真走访了,却“只谈谈、不落实”,登记好台账就当完成任务,如同“过家家”;不主动开拓、畏首畏尾,在各种项目上“等上级”,在群众事情上“等汇报”。当然也有干部想干实事,但遇到矛盾就打退堂鼓,不愿不敢介入,最终驻村不助村。西部某驻村第一书记坦言:“第一书记应该是建强村党组织的‘第一责任人’,但我去了才发现权责并不对等。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,我没有资源、人脉,许多事情无法做主。”

把基层当作“秀场”,把驻村当作“儿戏”,为人民服务成了说说而已,这类身在基层、心不在基层的驻村帮扶,不仅严重制约乡村振兴,还疏远党群、干群关系,破坏党和政府在基层群众中的形象。

这里面既有主观认识不到位的原因,也有管理不到位的原因。有的人认为驻村帮扶是“被流放”、升迁无望,带着怨气去上任,思想上自暴自弃、行动上自由散漫,只想躺平凑合过,根本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镌刻心间。
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,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,但有的驻村干部求稳怕担责,为了在驻村工作中不出错误,仍简单重复着脱贫攻坚中的“惯性动作”。某些派出单位想当然认为,干部到基层驻村,管理职权自然也在基层单位,而少部分基层单位则认为,这些驻村干部都是要走的,说不定今后还会成为自己的上级领导,所以对他们的工作也少有过问,这无疑造成了“两不管”的局面,使一些驻村干部偷懒两头混。

指导督办“绕开难点、大而化之”,官僚主义习气使然

指导督办作为推进上级决策部署落地的重要抓手,是为了查找真正的问题根源,从而进一步改进工作。但在实践中,存在一些跑偏、走样现象。

最为人诟病的是瞎指挥。要么是基层“地皮”还没有踩熟,就盲目地开处方、出点子、定调子,大话、套话一箩筐,分析原因“一二三四”,解决问题“子丑寅卯”,要么是为基层发展、群众致富把脉支招时,措施笼统不精准,张口闭口就是兴产业、送技术等新词儿,成为群众戏称的“游方郎中”“说嘴郎中”。如到基层指导乡村振兴工作时,动辄提议建文化广场、拓宽公路、大搞绿化,不切实际、无法落地。

还有一种现象是躲难点。指导督办不敢动真碰硬,仿佛与被督办单位达成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,让被督办单位自认几个问题,自己再象征性查找几个问题,一拍即合,交差了事,皆大欢喜。有的干部撰写报告点问题不痛不痒,内容千篇一律,报告批量生产,对实质性问题“腾挪闪避绕”,敷衍应付、蒙混过关。

有的干部只指不导、只督不办,习惯当“督军”,把自己撇开,置身事外当局外人。还有的干部无视基层的急切心情,解决问题不顾及时效性,拖沓滞后,甚至没回音。某乡镇干部说:“我们说实话反映情况了,领导们说回去研究,但左等右等也没等来下文。再去请示问意见,就说还在研究。”

指导督办不考虑单位实际情况,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,严重影响基层单位正常工作的开展。在过程中“扎扎实实搞形式”,必然导致基层将时间精力花在给材料“做美容”上,本末倒置。

“人情留一线,日后好相见”,是这些干部的想法。于是,他们将严肃的工作当成做交易、送人情,甚至打着指导督办的旗号办私事、谋私利。有的人到基层指导督办只管“差不多”不管“差多少”,只为向上“好交差”,不怕对下“难交待”,甚至不怕因此“交学费”。有的干部高谈阔论、指点江山,只为了在问题治理中插一脚、分一杯羹,假装出了力,可谓是急于求成博政绩。

破解问题需要多措并举、综合施治

人在事上练,刀在石上磨。要求党员干部“身入”基层更要“心到”基层,为的是深刻理解基层、深入开展调研、深情造福群众,必须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,面对面倾听民声,心贴心了解民意,零距离摸清民情,实打实为民办事。

重视基层工作,以历练涵养初心。俗话说:“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。”基层是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,也是干部工作的源头活水。要教育干部重视基层、尊重基层,在出台重要政策、作出重大决策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,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。要引导干部树牢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,正视、重视和珍视基层工作机会,多品尝基层的甜与乐,少抱怨基层的苦与累,在基层一线摔打、磨炼。要鼓励干部发挥聪明才智,创造性开展工作,在基层第一线收获成就感、实现人生价值。

积淀基层情怀,以真心换取人心。心在哪儿,状态就在哪儿;对群众有感情,才能对工作有激情。群众工作与其他工作不同,没有可量化的详细指标,是否用心用情凭的是干部的个人觉悟,用一名基层干部的话说,“这是个良心活”。不论是调查研究、指导督办,还是挂职锻炼、驻村帮扶,都要端正目的,带着为民服务的感情下基层,把群众视为亲人,只有同群众水乳交融、打成一片,群众才愿意掏心掏肺讲出实话和真心话。要端正心态,杜绝“镀金”思想,摒弃“躺平”心态,树立正确的政绩观、进步观、成长观,心怀“大我”、不计得失、甘于奉献。要端正姿势,坚持眼睛向下、脚步向下,“沉”到群众中间、“扎”到基层深处,决不让“从群众中来、到群众中去”的“鱼水关系”异化为“需要时跳进来,不需要时跳出去”的“蛙水关系”。

锤炼扎实作风,以虚心问计于民。正所谓“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,走进基层就都是办法”,基层让我们了解真相,也给我们解决问题的钥匙。要聚焦治理“难点”、民生“痛点”、政策“堵点”,到基层去“真找问题”“找真问题”,虚心向群众学习、拜群众为师,既让群众反映情况,也请群众提出意见。想群众所想,善用“群众语言”,不打官腔、不说妄语,学会地方话、听懂地方音,用群众的眼光看待问题,知道群众所想所思;急群众所急,发现群众真正的需求,知道群众为什么急、急在哪里,而不是发出“何不食肉糜”的疑问。要摆脱自以为是的盲目自信,尊重基层干部,尊重群众,不能自认为“从上面来”就在能力水平上“高人一等”,要把基层当作大树扎根的原点,而不是蜻蜓点水的触点,提倡不打招呼、不要陪同、一竿子插到底的调查研究,掌握常变常新的基层实际,真正做到“干部脚上有土,群众心里不堵”。

锻造过硬本领,以担当为民解难。是否用心用情倾听心声、用行用力剖析研究问题,检验着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和主动作为态度。基层工作千差万别、千头万绪,“没有金刚钻、难揽瓷器活”,这是很多在基层工作过的同志的共同感受,必须不断夯实处置问题、协调各方的能力水平。要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,与群众交心、对群众生活关心、为群众利益尽心,凡事多想一步、想深一步,准确把握客观情况,紧密结合当地实际,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。把责任体现在敢干事上,面对困难不“撂挑子”、遇到矛盾不“捂盖子”、遭遇急险不“掉链子”,在攻坚克难中推进工作落实,让群众看到变化、得到实惠。把才气展现在会干事上,善于统筹资源,争取支持配合,与基层党组织拧成一股绳,创造性解决困难,给基层添砖加瓦,而不是添堵添乱。

加强考核管理,以实绩衡量工作。干部在基层究竟有没有做到“身入”又“心到”,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,组织也要加强监督管理,用好考核“指挥棒”。选拔合适的人,将组织需求、岗位需求、干部本人需求等有机结合起来,引导自觉自愿。管好下去的人,统筹好干部下基层的频次,调查研究和指导督办都要侧重质量而非数量,挂职锻炼和驻村帮扶要坚持日常考勤、值班值守和请销假制度等,对个别思想有波动的干部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。评好干事的人,科学合理设置干部考核指标,既有规定动作,也鼓励自选动作,充分发挥干部主观能动性,树立鲜明用人导向,多听听群众的评价,给真做事的干部以提升的机会,对走过场的干部不仅要及时召回,还要严肃问责。



版权声明:廉政法治网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。
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15810960327 京ICP备20240923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399号